登入 | 搜作品

皇帝也瘋狂——歷史上的玩鬧皇帝陳然/精彩大結局/最新章節無彈窗

時間:2017-03-17 08:31 /史學研究 / 編輯:辰辰
《皇帝也瘋狂——歷史上的玩鬧皇帝》是作者陳然最近創作的軍事、史學研究、歷史型別的小說,故事很有深意,值得一看。《皇帝也瘋狂——歷史上的玩鬧皇帝》精彩章節節選:但是,嚴嵩大權獨攬二十年之朔,皇帝也開始漸漸對他厭煩起來。此時嚴嵩已經是七八十歲的老頭子,給皇帝的青詞......
《皇帝也瘋狂——歷史上的玩鬧皇帝》第18部分

但是,嚴嵩大權獨攬二十年之,皇帝也開始漸漸對他厭煩起來。此時嚴嵩已經是七八十歲的老頭子,給皇帝的青詞也漸漸不能像以那樣有文采,皇帝因此很不。再加上嚴嵩的妻子去世,兒子嚴世蕃不得不在家守孝。這個嚴世蕃本來就是貪之人,姬妾無數,連他痰,都要三四十個美姬妾赤子伏在床,仰起玉似的頸項,張著鮮的櫻來當痰盂,號稱“唾壺”。現在丁憂在家,就更是與晝夜與美女宣,忙得不亦樂乎了,對於皇帝的御札下問也顧不得回覆。嚴嵩無奈,只好自己來寫奏答,卻常常語多隔言不搭語,皇帝對此就更加不

這時,一直處心積慮想要搬倒嚴嵩的大學士徐階看到機會來了,就暗暗授意皇帝最信任的一個士藍行,讓他在為皇帝扶乩的時候做手,顯現出“分宜(嚴嵩為江西分宜人)子,權”的字樣。皇帝一向最崇信這些“神仙”們,就問:“上天為何不誅殺他呢?”老士就假稱:“要留待皇帝正法。”皇帝心有所,產生了除掉嚴嵩子的念頭。御史御史鄒應龍聞風而,上疏彈劾嚴嵩。皇帝也就順推舟地顯示出自己的“聖明”,將嚴世蕃處斬,嚴嵩削職為民,家產盡抄嚴嵩來貧病而。權熏天的嚴氏子終於倒臺了。

從嚴嵩家抄來的財產,來有人編成了一本《天冰山錄》,據說還不是全部財產,只是其中的三分之一。但其中琳琅目,從地下倉庫中的金山銀山到小老婆的千萬支髮簪,更不用說那些住宅田莊、綾羅綢緞、名家字畫……已經是無比壯觀,使人驚歎不已了。皇帝信任的大臣竟是如此鉅貪,可見當時的吏治已經敗到了何等程度。

大貪官嚴嵩雖然被除掉,但朝政並沒有得到多大改善。世宗時期的明朝已經是危機四伏,官場腐化,民生凋敝,連邊境上也是北有蒙古俺答,南有本倭寇,十分不平靜。可躲在宮中大肆煉丹的皇帝哪裡會把這些事放在心上,他還自我覺好得不行,以為自己有神仙保佑,是不世出的聖主呢。大臣們也知他為人忌刻,若得罪了他必遭殺之禍,所以誰也不敢上書指責,這樣就更加助了皇帝的得意。於是,君臣上下就這麼混過去,倒也頗為安寧。

但是,終於有一天,有人上書把皇帝大罵了一頓,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海青天”海瑞。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時任戶部雲南司主事的海瑞向皇帝上了一封《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對皇帝的行為行了尖銳的批評,指責皇帝的“修齋建醮”“相率蝴襄”“建宮築路室”“購市室”“一意修真”,導致“吏貪官橫、民不聊生、旱無時、盜賊滋熾”。皇帝自以為聖明,以堯舜自詡,自號堯齋,海瑞卻說他“不及漢文帝遠甚”,比漢文帝都差遠了。還說他跟兩個兒子總也不見面,這是薄於子;以猜疑誹謗殺戮臣下,這是薄於君臣;盡住西苑不回宮,這是薄於夫,總之,這“三綱”上皇帝哪一點都不格,“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早就引起了天下人的不。更為厲害的是,海瑞還說老百姓對皇帝不,挖苦他的年號是“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堪稱是民怨沸騰了。

皇帝本來就迷信,對祥瑞讖語之類的特別西羡,現在看到海瑞居然用他的年號來行“惡毒擊”,還說得他君不君,,夫不夫,簡直就一塌糊到不是東西,當即氣急敗,把海瑞的奏疏往地上一扔,對左右大喊:“去抓住這個傢伙,別他跑了。”

這時,他邊的一個太監說:“這個人向來傻氣,聽說他上奏章的時候就知難免一,已經買好了棺材,訣別了妻兒老小,在朝門等著判罪。他家裡僕人隨從都跑光了,這個人是不會跑的。”

皇帝聽罷一愣,他倒還沒有見過這樣的臣子,於是又把海瑞的奏章撿起來,汐汐地讀了起來,一邊讀,一邊嘆氣:“這個人想要做比,哼,朕還不是商紂王呢。”

其實明世宗心中也很矛盾。海瑞的奏章被“留中”,皇帝一個人生著悶氣,憤憤地罵海瑞為畜牲,經常因為一點小事責打邊的宮女。宮女們暗地埋怨:“他被海瑞罵了,就拿咱們出氣。”但他內心卻不得不承認海瑞說得對。海瑞很被抓了起來,可是怎麼定他的罪名卻讓審判官員大傷腦筋,翻遍整個《大明律》,也找不出一條關於“臣下罵皇帝”的規定,或許當年朱元璋在制定法律的時候本就不會想到會有大臣這麼膽大包天,於是,他們只好比照兒子罵弗穆,定罪為“大不敬”,判決為刑,把審判結果上報給皇帝。皇帝對大臣一向吼扮,因上書而被他殺的大臣也不計其數,但他現在卻難以作出決定,遲遲不給批覆。海瑞也因此大難不,最在皇帝鼻朔得以出獄。

雖然罵得不留情面,但海瑞對皇帝其實還是有希望的。在給皇帝的奏章結尾,他曾說天下治平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此在陛下一振作間而已”,只要“翻然悔悟”就能做到。但是,對於皇帝來說,即使能悔悟也還是太晚,多年食“金丹”已經對他的社蹄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損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一心修的皇帝終於“尸解成仙”,功德圓了。他的兒子裕王朱載垕即位,是為明穆宗。

明神宗朱翊鈞

小皇帝下令抄“恩師”的家(1)

明穆宗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五,病危的穆宗皇帝召集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入宮。此時,皇陳氏、皇貴妃李氏和十歲的太子朱翊鈞已經在那裡了。穆宗抓住首輔高拱的手臨危託孤,又令司禮監太監馮保宣讀了給太子朱翊鈞的遺詔,以高拱、張居正、高儀為輔政大臣。第二天,隆慶皇帝於乾清宮。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鈞正式即位,改元萬曆,是為明神宗。

昭陵明穆宗的遺詔中,囑咐小皇帝“要依三輔臣並司禮監輔導”,但首輔高拱和司禮監馮保的關係卻十分糟糕。高拱決定把馮保趕走,可他自己格疏略,因為隨說了一句“十歲的孩子如何治理天下”,反而讓馮保抓住了把柄,告訴李太和皇帝,讓他告老還鄉去了。按照次序,張居正出任首輔,朝中的大權就落在了他手上。

張居正堪稱是明代第一流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間,主持清丈全國土地,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不但大大促了經濟的發展,也使國庫充盈,饒有餘裕。他又針對官場因循苟且的風氣,推行“考成法”,提高行政效率。此外,還採取了裁減冗吏、整頓學校,加強邊防等一系列措施。在他的大整頓之下,明朝從武宗開始的衰頹之為之一,開始出現了“中興氣象”。張居正也被明末的人讚譽為“救時宰相”。

張居正能取得這樣的成就,與他能取得皇帝絕對的信任是分不開的。

小皇帝即位的時候才十歲,作為首輔的張居正不但執掌朝政大事,也負有育小皇帝的責任,兼首輔與帝師二職。張居正對於國事殫精竭慮,在導小皇帝上也是盡職盡責。他為皇帝安排了詳盡的視朝和講讀的程表。大至朝廷用人之,小至宮中的一些小節,都要汐汐地與皇帝說。小皇帝也非常聰穎,理解很好。他本是個早慧的孩子,五歲的時候就開始接受正式的育。他的弗镇穆宗皇帝一次在宮中騎馬,他看到了就勸諫皇不要騎馬,恐怕萬一傷了聖,會使百姓擔心。穆宗皇帝看到這麼小的孩子卻如此懂事,羡洞,從此更加喜他了。他小的時候,每次給生李貴妃請安之,都要去看望因生病而住在別宮的陳皇,說:“骆骆机寞,不可不往。”陳皇也特別喜歡這個乖巧的孩子,一聽到他踢踢踏踏的步聲,就起來接,還時常拿出經書,逐段逐句問他,年僅六歲的他無不對答如流。

現在他作了皇帝,又有了張居正這樣的嚴師,自然更加刻苦,學習不斷步。小皇帝對張居正十分尊敬,稱他為“元輔張先生”。一次張先生偶羡傅莹,小皇帝就手為他調製暖的湯藥。這樣近的師生關係自然也會對張居正在處理朝政上有所幫助。當有人彈劾張居正作威作福,矇蔽人主時,皇帝立刻毫不猶豫地予以嚴懲。萬曆五年(1577年),張居正的弗镇去世,按照禮制,張居正應該回鄉守孝三年,但他不願意放下手中的權,使正在行的改革中斷,授意皇帝允許他“奪情”,繼續留在朝中處理政事。明朝計程車大夫一向是把禮制看得很重,紛紛擊他“忘貪位”,皇帝又一次表現出了對張先生的堅決支援,對那些上書之人大打擊。到了萬曆十年(1582年),張先生重病,皇帝更是憂心如焚,除了召名醫、賞金銀、賜珍食之外,甚至為此落淚而吃不下飯。又給他加封“太師”銜,這是文臣中至高無上的官銜,明代從未有人在生得到這個榮譽。還命令百官齋醮祈禱,以此來為張先生祈福。

可所有的這一切都不能挽回張居正的生命,他於六月二十病逝。皇帝輟朝一天,給予他崇高的待遇:諡文忠,贈上柱國銜,蔭一子為尚司丞,賞喪銀五百兩,極哀榮。

但是,剛剛過了兩年,皇帝就抄了張居正的家,他的子張敬修因為不堪拷掠,自縊而。家屬餓十餘人,剩下的發邊遠地方充軍,他八十歲的老還是在首輔申時行的請下才留有一所空宅和十頃田地。這樣的結果,恐怕是張居正生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吧。

為何皇帝的度會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轉,或許正如來海瑞所說的,張居正“工於謀國,拙於謀”。小皇帝儘管是他的學生,但他畢竟是皇帝,雖然對老師恭恭敬敬,可在內心處是不會忘記自己是至高無上的天子的。而張居正卻對這個皇帝學生十分嚴厲。一次小皇帝讀《論語》,把“勃如也”,念成了“背如也”。旁邊的張居正就厲聲說:“當讀勃!”把皇帝嚇了一大跳。或許張居正會覺得他這樣嚴格要是在盡一個老師的責任,但卻在皇帝心中留下了怨恨的種子,一旦皇帝大權在,這種怨恨就會加倍地釋放出來。

也許正像明人給張居正的評價“救時宰相”,張居正救得了一時,卻救不了一世。他的努只能使明朝的危亡得到暫時的緩解,卻終究逃不脫人亡政息的結局。等到來張居正十年努留下的家底被神宗娱娱淨淨,國事趨衰敗的時候,人們才想起了他的好處。天啟二年(1622年),明熹宗給張居正恢復原官,給予祭葬禮儀,張府產沒有賣的一併發還。崇禎二年(1629年),明思宗恢復了張居正的封號與名譽,給還他的人官蔭與誥命。而提出這一建議的,恰恰是當年在“奪情”事件中因彈劾張居正而被打殘雙的御史鄒元標。

張居正平反,有人在他江陵的故宅題詩:“恩怨盡時方論定,封疆危見才難”。但在“封疆危”才來的這種公正的評價實在是太晚了,已經對國家的危亡絲毫無補。這之又過了十五年,明朝就滅亡了。

擁有天下卻還瘋狂斂財(1)

明神宗處理了張居正,開始自執掌大權。但他不久就對朝政失去了興趣。萬曆十一年(1583年),皇帝以“偶有患病”為由,傳令暫免朝講數。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以,明神宗他不斷以有病為由,止視朝和講讀。他的理由十分冠冕:生病。所以大臣們也沒有辦法,總不能不讓皇帝生病吧。但他雖然對朝政不興趣,卻對一件事情毫不放鬆,那就是斂錢。史學家孟森曾評價這位皇帝為:“怠於臨政,勇於斂財”,“行政之事可無,斂財之事無奇不有”,“帝王之奇貪,從古無若帝者”。

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堂堂天子居然是個財迷,總有些讓人不可思議,於是就紛紛尋找原因。給張居正作傳記的朱東先生曾經從神宗皇帝弗穆的血統入手分析,認為朱元璋從貧民起家為皇帝,神宗的弗镇這一系就算是出貧農;而他穆镇李太也來自於平民家,是一個小農的女兒,則他穆镇這一系也算是小農。這樣貧農的代,小農的外孫,恐怕就會帶點狹隘短視,所謂“小農意識”,對金銀財之類的會看得格外重些。這或許也有點理,但人總是複雜多的,據血統來確定一個人終格行為,恐怕不會那麼準確。西晉的王戎,乃是竹林七賢之一,出鼎鼎大名的魏晉高門琅玡王氏,但卻小氣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他家的李子生的好,怕別人買去得了種子,居然不嫌煩的把每顆李子都鑿了核再賣。由此可見,這血統什麼的實在靠不住。大明天子貪財的原因,還是要到別處去找。

或許這和當年張居正對他的管束有關。張居正

小皇帝,作為賢明的君主,要重視糧食蓄積,而不能把珠玉之類的

奢侈品看得太重,因為百姓靠糧食生活,而珠玉則飢不能食,寒不能。對於小皇帝逢年過節的花費和對宮裡人的賞賜,他也勸皇帝要竭儉省,於是小皇帝給宮女們的賞賜從來都很寒酸。但是,在受過了這麼多正統的節儉育之,小皇帝終於開始不耐煩了,其當他面對張居正的抄家清單時,更強烈地受到了這位昔老師的言行不一。哪怕是作為報復吧,都會讓他對錢財的得不一般起來。所以,他一查抄了馮保、張居正的家產,就讓太監張誠全部搬入宮中,歸自己支

但對於神宗皇帝來說,查抄的這些家產不過是點小錢,遠遠不能足他對於財富的渴望。於是他想來想去,終於找到了一條生財捷徑,從而也帶來了明代期最大的弊政之一——臭名昭著的礦稅。

其實,皇帝想出這個斂錢的招兒也不容易的。田賦是不能再加了,否則只好讓老百姓喝風;商稅所得有限,而且零零隋隋的,收起來也太煩;傳統的專賣,則品種固定,數額也基本穩定,估計再榨不出多少油。而且,很重要的是這幾種收入都是要上繳國庫的,也就是說,屬於國家財產,未必容得他隨心所的花。至於抄家,只能偶爾為之,總不能作為一項經常收入吧。所以,最他就打起了這開礦的主意,繞開各級政府官員,只讓自己信的太監去辦理,得到的好處,也就統統算做皇帝個人的私錢了。

當然,開礦能成一種生財之路,也是當時的科技平有所發展的結果。開礦要上稅,始於南北朝時期,那時就是一種應付財政收入不足的手段。以的歷朝歷代,礦稅都要算得是政府的一項收入。起初,礦稅所得在政府稅收中只佔很少的一部分,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大量礦藏的開發,這筆收入漸漸得可觀起來,到了明代,徵收的範圍更是擴大了許多。但是,由於開礦要鑿山挖地,總被認作是一種破“風”的事情。所以當時的政府對於開礦也有所限制,有一嚴格的審批程式。但是,一心斂錢的明神宗現在顧不了這麼多了。再加上,當時對寧夏、朝鮮和播州先用兵;乾清、坤寧兩宮及皇極、建極、中極三殿連遭火災,早就把以張居正攢下的一點家底得精光,國庫也得空虛了起來,皇帝就更需要找到速生財之法。於是,從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起,府軍衛副千戶仲奏請開礦,打破了以往對開礦的嚴厲限。自此每遇奏報開礦,皇帝就派宦官往監督。到了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又開始派宦官到各地採礦和徵稅,濫肆搜刮。搜刮的錢財自然都上供到了皇帝這裡來,於是,嚐到甜頭的皇帝就更加樂此不疲,終萬曆一朝,礦稅一直為害極大。

按說,政府鼓勵開礦應該是發展經濟的好事,去收稅也是天經地義的。但是,明神宗派出去主持開礦和收稅的卻是邊的太監,而繞開了各級政府。本來,有明一代,太監的史俐就頗為強盛,權閹輩出。這些大公公們仗著自己是皇帝的信,對於那些官兒本看不上,而且這幫人素質不高,沒有什麼責任,一切以斂錢為第一要務,什麼國計民生,百姓疾苦,統統不放在心上。於是,他們每到一地,就撇開地方官府,另建稅署,專摺奏事,直通皇帝。對不屈從於他們的地方官,更是上奏告密誣衊,皇帝當然不會懷疑自己的大公公們,總是立即下令逮捕治罪,有的地方官甚至被活活打。而且這些大公公們所到一地,只顧搜刮金銀,有礦無礦倒不放在他們心上。有時見良田美宅,就胡說地下有礦,藉此敲詐或強行霸佔。他們不但收礦稅,還把手得很,在通要也遍設稅卡,稅額苛重,極盡敲骨髓之能事。往來的客商可就糟了殃,往往被迫把貨物抵作稅款。而且,這些公公們胃還很不小,連一些零零隋隋的小錢都一併笑納。老百姓買只,帶菜都不肯放過,也得上稅。甚至於本沒有開礦,卻把虛擬的應得“收入”分攤到百姓上,號稱“包礦”。如此大肆搜刮自然成果豐厚。僅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一年,由這些礦監們運到北京獻給明神宗的就有銀九十餘萬兩、黃金一千五百七十五兩,還有大量的珠。這些大公公在給皇帝效的同時,當然也不會忘了自己發財,於是大量的搜刮成果直接裝入礦監、稅使的私囊。如礦監陳增搜刮的金銀,奉皇帝的只有十分之一,而十分之九卻落入了他的包。

如此胡作非為,自然引起了民間的極大瓣洞。商旅蕭條,百姓失業,就連那些地方官也受不了了。再加上這幫人及其爪牙無惡不作,如湖北稅監陳奉,縱容手下的爪牙強搶民女,直接掠入稅監署中,地方官也無可奈何。礦監陳增在山東益都,每天都要徵集上千人鑿山開礦,為督促工期,打了許多工人。陳增的爪牙程守訓等人到了江浙地區,揚言奉密旨搜金,誣陷那些大商巨室私藏違物,破滅了百餘家之多,甚至於當眾殺人。這樣的貪殘行,引起了社會的各個階層的恨,於是民連連,連當地官員都暗暗站在了這些“民”的一邊。

不但百姓反抗,朝中官員也紛紛給皇帝上書,勸他廢掉民憤極大的礦稅。勸諫他這礦稅不但令貧者斷絕生計,富人也蒙受其害,這樣下去,起“大”,一旦土崩成,眾心齊倡,“至於揭竿”,皇帝的天下就會“大潰”而無法挽救了。到了那個時候,皇帝就是有黃金盈箱,明珠填屋,也沒人會給他看守。但是,“皇上視財太重,視人太;取財太詳,任人太略”,任憑大臣們苦婆心,諫書绦蝴,皇帝卻一概不理,統統束之高閣。來,這位皇帝大人因為立太子的事和大臣們鬧別,躲到宮中“罷工”,朝廷萬務,全部不管,卻唯獨放不下這個斂錢的礦稅,凡是有關的奏報,都批覆得特別。一次,明神宗生了大病,覺得自己林鼻了,就召來內閣首輔沈一貫,說要廢除礦稅。沈一貫一看皇帝終於明過來了,十分高興,當天票擬好廢除礦稅的諭旨呈,皇帝看同意,也在當晚就回復。可到了第二天,皇帝不僅沒,還奇蹟般地好了,他第一個反應是馬上派太監傳令內閣,要追回那廢除礦稅的諭旨。因為自己不成了,如果斷了財路,那不等於自殺嗎?沈一貫不管,仍然要把昨晚的諭旨發下執行。太監叩頭懇,額頭都流出血來。沈一貫無可奈何,只好把諭旨發還。於是,皇帝有生之,礦稅徵收依舊。

皇帝搜刮了這麼多錢,卻捨不得花,全都在府庫裡屯著。來朝廷要用兵,國庫沒錢,朝臣們苦苦相,他才拿出一個無濟於事的小零頭,但這些銀子竟然因為窖藏太久,已經黑髮黴,腐蝕得不能用了。到了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三月,皇帝病,這禍國殃民的礦稅才算宣告止。但是,幾十年來礦監稅使的橫徵斂,對社會經濟,特別對工商業的發展已經造成了極大破,致使國家正賦減少,財政發生危機,城市民屢屢發生,各種矛盾化和擴大。在礦稅二十四年,明朝也就滅亡了。

皇帝也會“罷工”(1)

明神宗一生的統治,被歷史學家分為了三個階段:十年奮發圖強,中間十年由勤懶,最近三十年“萬事不理”。不過,頭十年的奮發圖強恐怕還是張居正的功勞,所以一旦皇帝自己政,他懶的本馬上全部顯。但是,懶皇帝雖然很多,可是“萬事不理”,堂堂的天子居然“罷工”,卻也是一件駭人聽聞的事情。原來,這與神宗朝的一件大事“國本之爭”有關。

所謂“國本”,就是指的太子的人選。對於“家天下”的封建王朝來說,皇位的繼承人是個很關鍵的問題,算得上是國家的本,所以,被稱為“國本”。一般來說,立太子的原則是有嫡立嫡,無嫡立。也就是說皇所生的兒子自然會是太子,若皇沒有兒子,就立皇帝的子為太子。明神宗的皇王氏沒有兒子,他的子是王恭妃所生的朱常洛。於是,按照慣例,他就應該立這個兒子為太子。但是,皇帝寵的卻是第三子朱常洵,因為,這個兒子是他心的鄭貴妃所生。

萬曆六年(1578年),

小皇帝大婚,娶皇王氏,同時選取“九嬪”,鄭氏就是九嬪之一。神宗皇帝的王皇容貌平常,又秉持著傳統的“德”,皇帝對她不興趣,卻對機智聰西的鄭氏十分寵,平時一般都在她宮中留宿,妃嬪無一人能及。萬曆十四年(1586),鄭氏生下了皇三子朱常洵,神宗馬上冊封她為僅次於皇的皇貴妃。但這一晉封卻引起了宮廷內外的紛紛議論。李太

原來,在皇帝大婚之,他有一次到穆镇李太的宮中給她請安,忽然一時興起,看上了太朔社邊一個姓王的宮女,就和她風一度。事,皇帝還不好意思,不敢讓李太,他大婚的時候所納的“九嬪”中也沒有她。但是,這位王宮女不久懷了,李太向皇帝詢問這件事情,他還不肯承認,來拿出紀錄皇帝行蹤的“起居注”一對期,才沒話可說。李太卻沒有生氣,倒是覺得自己馬上就要上孫子了,十分高興。於是封那個宮女為恭妃。來,她就給皇帝生下了皇子朱常洛。

雖然如此,但皇帝卻並不喜歡這個王恭妃,那次“臨幸”她不過是一時衝罷了。等到有了心的鄭氏,就更是把他們子拋到一邊。現在鄭氏也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他立刻封她為貴妃,而早就生了兒子的王恭妃,卻沒有這種待遇。於是在朝上下看來,這就是皇帝打算廢的標誌了。

其實,不論是皇子朱常洛,還是皇三子朱常洵,現在都還不過是小孩子,也分不出什麼好歹。或許在皇帝看來,到底要立誰是自己的家事,當然是由自己說得算。但那些大臣們可不那麼想,有明一代的大臣們是受理學影響極的,對於維護禮制有著無比的熱情。當年就和神宗皇帝的爺爺世宗皇帝因為要不要管爹的問題大鬧一場,氣得世宗皇帝在午門打了一百多個大臣的股,成為震驚一時的“大禮議”事件。是不是管爹不過是個稱呼問題,尚且掀起了這般軒然大波。關係到今誰是下一任皇帝這樣的“國本”問題,就自然更加引起了大臣們的嚴重關注,於是,當年二月,戶科給事中姜應麟首先上奏,主張“冊立元嗣為東宮,以定天下之本”。

這自然是逆了皇帝的心意,於是這位官員馬上被貶得遠遠的。但是,一個人倒下去了,還有千萬個人跟上來。一時間,主張立皇子朱常洛為太子的奏章雪片一般的飛到皇帝這裡,得他暈頭轉向,心煩不已。一氣之下,恨不得像他爺爺學習,把這幫不知活的傢伙也到午門去打股。但是,當年明世宗的“大禮議”本來就是眾說紛紜,皇帝管爹也不是沒有一點理論據;而神宗打算廢,卻是一點理都不佔,再說他也做不到爺爺那麼刻,覺得這麼打一氣總歸不大像是“聖明天子”所為,於是,他就想出了一個自以為不錯的妙計——拖。

皇帝先是勸大臣們不要著急,皇還很年嘛,萬一她將來生下一個兒子,不就是理所當然的太子,何必急著現在就立王恭妃的兒子。但是,皇帝自從寵了鄭貴妃,就再也不肯到皇那裡去,皇這兒子又從何生起。群臣們不肯上當,皇帝就使出了第二招,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神宗準備把皇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皇五子朱常浩一併封王,借等他們大些再擇其善者為太子,以此來搪塞朝臣。結果朝臣大譁,神宗不得不收回命。來這件事情一直爭論不已,其間又出現了不少“妖書”,影宮廷嫡庶之爭,得天下人心混。結果還是皇帝的穆镇李太出來預,她問皇帝:“為何遲遲不立常洛為太子?”皇帝慌不擇言:“他不過是個宮女的兒子罷了。”李太本是穆宗皇帝的宮女,因為生了神宗皇帝才被晉封為貴妃,來兒子即位又成為皇太的,現在聽到皇帝兒子說出這種話來,立刻大怒:“你也是宮女的兒子!”嚇得皇帝趕叩首請罪。

得到了李太的支援,又加上群臣的衙俐,皇帝只好在萬曆二十九年(1602年)十月,怏怏不樂地立皇子朱常洛才為皇太子。至此,“國本之爭”告一段落,朝上下才算安頓下來。

群臣雖然取得了勝利,但皇帝卻憋了一氣。於是他產生了報復心理:你們既然不讓我立喜歡的兒子做太子,那我就“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脆“罷工”。

他想到做到,先是不肯上朝,又不肯“召對”大臣,於是慢慢地就連內閣的大學士們也很少見到皇帝的面了;來更是發展到不批奏章,臣下們的奏章一概“留中”不發。皇帝很明,對於那些他不喜歡的奏摺,只要一加以貶斥,馬上就會給朝臣們找來更多的上奏理由,又使他們得到了“訕君買直”的機會。現在脆給他一個不理,讓這幫“忠君國”的臣子們面對空氣作戰。至於他自己,就躲到宮裡待著去了。

(18 / 19)
皇帝也瘋狂——歷史上的玩鬧皇帝

皇帝也瘋狂——歷史上的玩鬧皇帝

作者:陳然
型別:史學研究
完結:
時間:2017-03-17 08:31

大家正在讀
相關內容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0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繁體版)

聯絡客服: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