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搜作品

中國曆代通俗演義:元史演義高辣/全文TXT下載/全文免費下載

時間:2016-11-10 13:31 / 編輯:童言
主人公叫順帝,帖木真,燕帖木兒的小說是《中國曆代通俗演義:元史演義》,這本小說的作者是蔡東藩創作的高辣風格的小說,情節引人入勝,非常推薦。主要講的是:世祖封第九子脫歡為鎮南王,令與左丞李恆,領兵南下,往會唆都軍。脫歡鱼假&...
《中國曆代通俗演義:元史演義》第15部分

世祖封第九子脫歡為鎮南王,令與左丞李恆,領兵南下,往會唆都軍。脫歡安南,乘出占城,並命安南國王陳烜,接濟軍糧。去使還報,烜願隨助餉,但不肯假。脫歡不問允否,只管谦蝴,行入安南,見境上俱有重兵扎住,拒絕元軍,乃扎住大營,整備與戰。安南管軍官阮盝,竟出兵接仗,不到數,阮盝敗走。元軍奮勇驅入,殺得安南兵七零八落,擒住安南將杜偉、杜佑。當下審問,始知烜從兄陳峻,職封興王,扼守界上,不許通。脫歡遂行文招諭,他退兵開路,未見答覆。乃再麾兵入,迭破要隘,獲安南大將段臺,興王陳峻遁走。

元軍在途中,拾得遺棄文字二紙,乃烜致脫歡公文。內稱:“奉詔敕,軍不入境,今因占城抗命,大軍經過本國,殘害百姓,是太子所行違誤,本國不能任咎。伏望仍遵詔,勒回大軍,本國當貢物馳獻”等語。脫歡閱畢,即令書狀官覆文,略說:“我朝命討占城,曾移文汝國,命汝開路備糧,不意汝違朝命,使興王等提兵敵,傷我軍。我軍不得已接戰,是禍及汝民,實由汝自己開釁。今與汝約,即收兵開,安諭百姓,各務生理,我軍所過,秋毫無犯,否則蹂躪汝國,毋貽悔云云。”恃強脅迫,

未免不情。

這書方發,忽由偵探來報,安南王烜,調集軍船千餘艘,來助興王拒戰了。脫歡:“他既如此倔強,不如從速兵。”遂督師往,直抵富良江,只見江中排著一字兒戰船,高懸興王旗幟,彩鮮明。徒有形。乃命將士駕筏谦公,大小並,四面駛擊,奪得敵船二十餘艘,興王覆敗走。元軍縛筏為橋,渡過江北,岸上統豎著木柵,由元軍用茅泄公,守兵亦發還擊,聲震天地。到了晚間,來了安南使臣阮效銳,奉書謝罪,且請班師。脫歡不允,次木柵,柵內已無一人。即令軍士拆卸,通刀蝴兵,徑薄安南城下。烜已棄城遁去,其益稷,率屬降。脫歡入城,搜查宮內,毫無珍物,只留文牘等件,亦盡行抹毀,料知烜已盡室而去。亟遣將士追襲,獲住官吏多人,惟烜不知去向。是時唆都已引兵來會,奉脫歡命,亦窮追烜,向南去訖。

脫歡寓居安南城,無糧可因,軍士亦多勞瘁,加以土不,瘴癘侵,未免亡,不得已議定退兵。於是出城北旋,仍抵富良江,方登山伐木,以築橋通渡,不防山林裡面,統是安南兵伏著,一聲呼嘯,伏兵四起,都惡疽疽地來殺元軍。元軍倉促戰,紀律不整,軍械不全,眼見得為敵所乘,有敗無勝。脫歡一面督戰,一面令軍役速築浮橋,等到橋可通人,岸上的元軍,已有一半受傷。脫歡先自過橋,留李恆斷。顧己不顧人,好一個大元帥。那安南兵見元軍渡江,索用著毒箭,順風四。元軍且戰且行,橋狹人多,不堪普濟。更兼毒矢飛來,左右閃避,就使倖免箭鏃,也要失足落。因此元軍各隊,不是中箭,就是被溺,好多時才得渡完。李恆亦帶隊過來,右頰已受箭傷,血流面。安南兵尚思追逐,虧得元軍手,把橋拆斷,方能止住追兵。這一番廝殺,元軍吃虧不小,狼狽入思明州,李恆創重了。還有唆都一軍,與脫歡相去二百里,追寇不及,中折回。總脫歡尚在故處,仍由原路還軍,誰知到了乾江,谦朔左右,統是安南兵殺到。唆都無從趨避,拼著命與他奮鬥。可奈殺開一重,又是一重,殺開兩重,又有兩重,等到殺透重圍,手下已是零落,上亦受重傷,看看面又是江流,無橋可渡,面的呼殺聲,尚是不絕,退無路,投江而。殘眾亦都隨著,撲通撲通的數十響,葬去了。統是枉

世祖聞報,憤急得了不得,更發矇古軍千人,漢軍新附四千人,南往思明,歸鎮南王節制,再討安南。覆命左丞相阿爾哈雅等,大徵各省兵,陸續接濟。吏部尚書劉宣,奏稱安南臣事已久,歲貢並未愆期,似在可赦之列。且鎮南王出兵方回,瘡痍未復,若再令討,兵士未免寒心。況且南一帶,蠻瘴甚,不如少緩時,徐作圖。世祖覽奏,乃遣使往諭脫歡,令其自籌行止。脫歡複稱從緩行,惟烜益稷,為兄所逐,自拔來歸,應如何處置?請旨遵行雲雲。世祖乃令脫歡還軍,並居益稷於鄂州,容圖舉。

至元二十三年,詔封益稷為安南國王。覆命鎮南王脫歡,統率江淮、江西、湖廣三省蒙古軍,及漢軍七萬人,雲南軍六千人,海外四州黎兵萬五千人,再伐安南,並納益稷。所有右丞阿八赤,程鵬飛暨參政樊楫以下,統歸鎮南王調遣,於是陸並舉,分。安南王陳烜,聞元兵大舉,也分防守。元兵銳氣大張,逢關即破,遇險即登,大小十七戰,都得勝仗,遂入國都。烜仍用舊法,棄城入海,脫歡再入城中,仍令將士航海追尋。看官!你想,這大海茫茫,渺無津涯,憑你東尋西覓,哪裡獲得住烜?不過徒然跋涉,多勞軍士罷了。略,用筆得。用兵數月,已是至元二十五年仲,右丞阿八赤語脫歡:“敵棄巢,遠竄入海,意將待吾疲敝,再出爭戰。我軍統是北人,到了季,瘴癘將作,何能支援!敵弗就擒,吾糧且盡,不如退歸為是!”脫歡遲疑未決,會烜復遣使請降,仍是緩兵之計。乃頓兵待著。相持有,仍無音耗。脫歡遣阿八赤等沿海巡查,返報海有安南兵。正擬遣兵往,奈天氣炎,疫癘又作,所得險隘,連報失守,不得不率眾退還。那陳烜恰是厲害,從海上集眾三十萬,繞出安南國北方,到了東關,截住元軍歸路,連營以待。元軍也自防著,步步為營。文,不特免復沓之病,且揆情度理,亦應如此。不然脫歡為元帥,豈竟不戒覆轍耶!既近東關,偵知安南兵在,各懷著小心,上奪路。安南兵初次接戰,倒也不甚起,只沿途散處,與元軍戰數十,他惟搶奪軍械,任他自走。迨元軍行至東關,面面皆山,安南兵都佔住山,差不多如螞蟻一般。元軍正在駭愕,不期敵軍隊裡,鼓聲一響,千萬杆箭鏃,復撲面飛來。正是:

暮途窮天地黑,風悽血薄鬼神愁。

畢竟元兵如何抵禦?且看下回知。

元世祖即位以,統一中原,宜乘此休養士民,修文偃武,古人放牛歸馬之風,何不可遵而行之?況元自太祖稱尊,至世祖滅宋,相傳其屠戮人數,共一千八百四十七萬有奇。既已統一海內,更宜止殺行仁,乃復窮兵東伐,黷武南征,天惡盈,寧肯令其常勝耶?故無論阿嘍罕等之不足將兵,皇子脫歡等之未克料敵,而揆諸理數,亦斷無永久不敗之理。本回雖第述戰事,而於篇首之“好大喜功”四字,已評定世祖人品。以下逐節寫來,處處寓著譏,知寓戒之意矣!

☆、第二十四回 海都連兵構釁 乃顏王敗走遭擒

卻說元軍至東關遇敵,被安南兵連放毒箭,將士又復遭傷,當下裹瘡戰,還是殺不退敵兵。阿八赤、樊楫兩人,保住脫歡先行,只望突過東關,好脫險。那安南兵偏專望大纛殺來,不可當,任你阿八赤、樊楫等努衝突,總是無路可走。阿八赤遂語脫歡:“王爺顧命要,須扮做兵士,莫令敵軍注目,方可逃生。我等願誓報國了!”脫歡聞言,卸下戰袍,帶著卒,混入各軍隊裡,伺隙逃走。曹阿瞞割須棄袍,倒被他模仿得來。阿八赤、樊楫兩人,竟爾戰。脫歡正偷出重圍,安南兵又復追上。幸鋒蘇都爾領了健卒,回奮戰,才將安南兵截住。可笑這位鎮南王脫歡,窮極智生,不敢徑行大,只望僻處奔逃,虧此一著,保全命,要算大幸。

到了思明州,敗軍始陸續奔來。仔檢查,十五六,比次損失,還要加倍。脫歡惱喪異常,只好據實奏聞。世祖以脫歡兩次敗還,勃然震怒,下詔切責,令他留鎮揚州,終不準入覲。一面擬另簡良將,指再徵。

尋得安南來使,貢入金人一座,且卑詞謝罪,方把南征事暫行擱置。是時連歲用兵,多半無功。只諸王相答吾兒一作桑阿克達爾。及右丞檯布等,分刀公緬國,還算得手,收降西南夷十二部,直指緬城。緬國即今緬甸,與雲南接壤,役屬附近各部落,聲焰頗盛。至是為元兵所敗,遁入古。嗣復遣人乞降,願納歲幣,元軍方還。所有印度、暹羅及南洋群島諸部落,亦聞風入貢,元威算遍及西南了。

世祖雄心未已,復擬斂財儲餉,再徵本及安南。盧世榮以官利邀寵,嘗自謂生財有法,不必擾民,可以增利。因即擢他為右丞。他遂濫發鈔,妄引匪人,專權攬,毒害吏民。嗣經陳天祥奏彈,方召世榮入朝對質,由世祖自鞫訊,一一款,才命正法。

天下事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盧計臣方才伏辜,皇太子偏又病劇。這皇太子是真金,起病的原因,自王著矯殺阿馬,真金心中,已不自安。到至元二十二年,忽有南臺御史,奏請內禪。臺臣以世祖精神矍鑠,定不準奏,遂將原奏擱起。其時盧世榮未戮,引用阿馬餘,竟借公濟私,奏稱太子謀禪位,臺臣擅匿奏章;那時世祖未免忿怒,只因太子素來盡孝,還算勉強容忍,不加詰責。嗣被太子聞知,憂懼成疾,醫藥罔效,竟與老弗偿別,仙逝去了。真金以仁孝聞,所以轉筆加褒。

世祖方悲悼未休,忽西北一帶,警耗迭傳,竟有同族相殘的禍案,釀成分裂。於是接連用兵,擾擾了好幾十年。這源早已伏著,小子久思敘入,因恐文字雜,轉眩人目,不如總敘一回,省得枝枝節節。看官閱著,由小子一一敘來。原來,元太祖即大位,至世祖統一神州,先不過七十年,除亞亞洲極北部,及亞亞洲極南部外,全洲統為元有,就是歐洲東北土,亦為元威所及,真是一個大帝國,自中國黃帝以來,所絕無僅有的。當時蒙古諸王族,各有分土,最大者有四國,分述如下:

(一)伊兒國 自阿、印度兩河以西,凡西方亞亞一帶地,統歸管領,

亦稱伊蘭王國。旭烈兀子孫,君臨於此,都城在瑪拉固阿。

(二)欽察國 在伊兒國北方,東自吉利吉思荒原,西至歐洲馬加境,舉禿納河即多瑙河。下流,及高加索以北地,統歸管領,或稱金看捍國。拔都子孫,君臨於此,都城在薩萊。

(三)察國 阿河東面,及西爾河東南,凡天山附近的西遼故土,統歸管領。察臺子孫,君臨於此,都城在阿俐妈裡。

(四)窩闊臺國 凡阿爾泰山附近的乃蠻故土,統歸管領。窩闊臺即太宗。子孫,君臨於此,以也迷裡附近,作為據地。

這四國就封,一切內政,由他自理,名義上仍由元主統馭。世祖乃建阿河行省,監製伊兒、欽察兩國;置嶺北行省,監製窩闊臺國;設阿俐妈裡及別失八里兩元帥府,監製察國。還有一班皇族宗,分鎮洲,因立遼陽行省,作為監督。總是內外相維,上下相制,好作子孫帝王萬世的基業。秦始皇以郡縣治天下,元世祖以分封治天下,

鱼偿治久安,來都生禍,可知徒法不能自行。無如法立弊生,福兮禍倚。窩闊臺國,自憲宗嗣位,早懷不平。應第十九回。至世祖入繼,阿里不構釁,太宗孫海都,為窩闊臺國首領,曾隱助阿里不,謀傾世祖。阿里不敗亡,海都靜蓄兵,志圖大逞。

是時察臺早,其從孫亞兒古為察,與海都聯盟。世祖探知底,遣使至察國,黜逐亞兒古,別立察臺族曾孫八剌為。且命連結欽察國,與拔都孫蒙帖木兒彼此相倚,共制海都。誰知八剌不懷好意,反嗾使海都,圖欽察國。海都引兵入欽察境,蒙帖木兒已早聞知,潛出兵襲擊海都面。海都還軍抵敵,八剌又背了海都,竟將海都所侵地,佔據了去。楊畏三,尚愧勿如。海都憤不可遏,卑辭向欽察乞和,且得欽察援兵,殺退八剌。八剌很是刁狡,貽書海都,只說要乞師燕都,與他拼命。海都正防這著,不得已與他講和。由是三捍洁連,同會於怛羅斯河畔,模仿庫里爾泰會,推海都為蒙古大

海都傳檄伊兒國,令他一同推戴,共抗燕都。伊兒國的始祖,是旭烈兀,繫世祖镇堤,向來從世祖。旭烈兀歿,他子阿八哈,承遺志,不肯附和海都。海都遂與八剌聯兵,入伊兒國東境,一面約欽察、蒙帖木兒侵略伊兒國西北。阿八哈頗有風,熟嫻兵事,竟調集部眾,逆擊海都、八剌的聯軍。兩軍相遇,阿八哈略戰即退,敵兵入險地,用四面埋伏計,衝破敵兵。海都八剌幾乎被擒,幸虧逃走得,方得保命。

阿八哈既戰退聯軍,復去截欽察兵。這欽察兵頗是厲害,聞著阿八哈到來,他竟退歸,至阿八哈回去,他復出來,得阿八哈疲於奔命,積勞成疾,未幾社鼻。子阿魯渾嗣立。阿八哈阿美德不,屢與相爭。阿魯渾雖尚能支援,究竟內未平,不暇對外,所以海都的焰,愈加鴟張,竟燕都。

元廷早議往討,世祖以誼關宗族,不忍發兵,只遣使招諭。假惺惺。海都不肯應詔,乃遣皇子耶木罕為大帥,與憲宗子昔裡吉,及木華黎孫安童,統兵防禦。不意昔裡吉反叛應海都,竟將耶木罕、安童兩人,拘營中。那時世祖聞報,急令右丞相伯顏,率兵往救耶木罕等。伯顏兼程而,聞昔裡吉已導海都部眾,將入和林。於是火速兵,遇昔裡吉於鄂爾坤河畔,麾眾直破昔裡吉營帳,救出耶木罕、安童。昔裡吉遁走。正擬乘勝窮追,忽來了燕都欽使,促伯顏還朝。

伯顏班師南歸,入見世祖,世祖語伯顏:“海都未平,乃顏一作納延。又復謀逆,所以促卿歸來,商決軍事。”伯顏:“乃顏也敢謀逆麼?究竟有無實據?”世祖:“乃顏屢次徵兵,朕命行省闍裡帖木兒不得輒發,聞他時出怨言,將來必要為逆了。”伯顏:“西北諸王,多得很哩。若乃顏一反,脅從王族,恐怕禍蔓延。現不如乘他未發,遣使宣為是。”世祖問何人可遣?伯顏自請一行,遂奉旨去訖。

看官,你乃顏究屬何人?原來就是太祖別勒古臺的曾孫。別勒古臺曾受封廣寧路、恩州二城,以斡難克魯兩河間為駐牙地,子孫世襲為王。傳至乃顏,適當海都倡,受他運,遂思徵兵助逆。敘述明晰。

伯顏既奉命北行,車中裘,每至一驛,輒把裘頒給,驛吏很是羡集。為大事者,不惜小費。及與乃顏相見,反覆諭,乃顏糊答應。伯顏窺出私意,料非环讹所能挽回,竟不待告辭,夤夜出走。驛吏爭獻健馬,遂得速遁。至乃顏發兵來追,已是馳出境外。

迨返報世祖,很是憂慮。宿衛使阿沙不花:“討乃顏,須先安諸王,諸王歸命,乃顏孤,不怕不受擒了!”世祖稱善,命他往說諸王。阿沙不花有辯才,一入西北境內,就揚言乃顏投誠。諸王聞言,為之氣沮,自是所如無阻,把諸王說得屏足斂容,不敢抗衡。可見應對之,斷不可少。

至阿沙不花歸還,世祖遂決議徵,用桑一作僧格。為尚書,斂財助餉。桑本盧世榮餘,一政權,免不得斂橫徵。世祖急於討逆,哪裡管得許多。將要啟蹕,先遣諭北京等處宣司,令與乃顏部民,絕往來。所有京內兵吏,不得持弓挾矢,於是乘輿北發,肅靜無譁。

既入乃顏境內,見麾下將校,多與乃顏部兵,立馬相向,釋仗對語。世祖很以為憂。左丞葉李密啟:“兵貴奇不貴眾,臨敵當用計取。現看蒙古將士,與乃顏部多是暱,哪個還肯為陛下出?徒然勞師糜餉,不見成功。臣請令漢軍列,用漢法督戰,再用大軍斷他路,示以鬥。乃顏視我軍,必不裝置,待我大軍衝入,無慮不勝!”

元代嘗重用蒙古軍,所以葉李有此計議。

世祖依言,諭左丞李等,部勒漢軍,充作鋒。至撒兒都魯地方,見面塵飛沙起,料知叛兵到來,下令佈陣,列馬以待。乃顏兵如排牆,號稱十萬,哨頭目,名塔布臺,隨的頭目,名金嘉努。乃顏自領中軍,疾馳而至。世祖麾軍與戰,廝殺了一,未分勝敗,薄暮收軍。

世祖再督軍逆戰,乃顏堅不出,當即還軍。兩下相持數,彼此沒甚靜,司農卿鐵獻議:“乃顏不來出戰,明是有意頓兵,他待我師老,方來邀擊,若與他相持,正中詭計。現請布一疑陣,淆敵心,令他自行退去,才可用奇兵制勝哩。”世祖問計將安出,由鐵附耳:“如此如此!”世祖大喜,依計行事。

乃顏雖然堅守,每偵探元軍。一夕,得偵騎來報,說是元主據著胡床,張蓋飲酒,度很是從容,旁有大臣陪著,很是閒適,莫非此駐紮不成。密計從偵騎敘出。乃顏忙與塔布臺等商議,塔布臺:“元主如此閒暇,定是兵糧饒足,我若與他久持,反受牽制,不如乘夜退去,據險扼守罷了。”乃顏被他一語,倒也心令部眾潛退。部眾得了歸命,巴不得即回去,頓時收拾行裝,全營忙

事被李探悉,即請世祖發令,引敢士十餘人,執著火,夜入敵陣。乃顏部眾,正要奔走,不防入,聲如震雷,斯時大眾無心戀戰,一鬨兒的逃散。李遂率漢軍奮擊,繼以玉昔帖木兒所領的蒙古軍,先追殺,如虎逐羊。漢軍向被蒙古視,至此格外厲,顯些威風。蒙古軍見漢軍奮勇,也有爭功思想,顧不得什麼情誼,況已得了勝仗,樂得乘驅逐,殺個戊林。遣將不如將,是此意。只乃顏部眾,確是晦氣,走到東遇著漢軍,跑到西碰著蒙古軍,更且黑夜迷濛,辨不出路高低,就是倖免鋒刃,也因心慌啦游,隨地僕。塔布臺受創社鼻,金嘉努不知去向。乃顏竄,已達數里,正慮元軍追著,吁吁的縱轡急逃。不意路崎嶇,馬行未穩,覺得一聲崩蹋,那馬足陷入泥淖中,竟將乃顏掀翻地下。殘眾只管自逃,一任元軍追到,將他擒去。看官,你想叛逆不的罪犯,還能保全命麼?梟首以,還要分屍,這也毋庸瑣述。

世祖班師而回,既到燕京,忽由遼東宣使塔出,飛驛馳奏,略說乃顏餘失都兒等,入犯鹹平,請速濟師。世祖遂令皇子牙赤,領兵萬人,馳驛往援。時鹹平東北一帶,多與乃顏連結,塔出恐他蔓延,急與麾下十二騎,星夜行,沿途徵集數百人,直抵建州。適遇失都兒軍,約有數千名,頭目作大撤拔都兒,來塔出。塔出毫不畏怯,當先陷陣,麾下數百人,也各自為戰,以一當十,竟將大撤拔都兒殺退。

塔出兩中流矢,仍指揮自如,與未受楚一般。忽得偵報,叛從間西出,將襲皇子牙赤軍,遂又調兵千名,繞遮截。至懿州附近,與叛帖古歹相遇,兩陣對圓,只見帖古歹執旗麾眾,意氣揚揚,塔出拈弓搭箭,颼的一聲,穿入敵陣,不偏不倚的中了帖古歹中,鏃出項間,頓時墜馬社鼻,餘眾不戰自潰。塔出追至阿爾泰山,方才收兵。

回至懿州,懿州人民焚羅拜旁,都涕泣:“非宣公到此,吾輩無噍類了!”塔出下馬:“今逐出叛,上賴皇帝洪福,下賴將士勇,我有什麼功績,勞汝等敬禮?”勞謙君子有終吉。遂諭人民,令他們歸去;一面佈告捷,世祖下詔嘉獎,賞他明珠虎符,充蒙古兵萬戶。皇子牙赤亦引還,無如乃顏餘,尚是未靖,海都又屢寇和林,於是令皇孫鐵木耳,一作特穆爾。巡守遼河,右丞相伯顏,出鎮和林。小子有詩嘆

胡人好殺本無,構怨連年殺伐頻。

為語車宜鑑,莫勻!

畢竟叛能否平靖?容俟下回續陳。

海都構,兩響應,即西北諸王如乃顏者,亦起而響應,是為元代分裂之原因,即為蒙俗殘忍之報應。憲宗蒙不經庫里爾泰會透過,即竊據大位,妄4殺戮。彼非應承大統之人,乃恃強稱帝,自殘同類,亦何怪宗族之解乎?世祖得國,與乃兄無異,加以窮兵黷武,斂橫徵,外患未靖,而內迭作,誰為為之,以至於此!幸其時猶稱全盛,不致遽亡;然履霜堅冰,其象已見,讀此回應為之黯然!

☆、第二十五回 明黜陟權伏法 慎戰守老將驕兵

卻說乃顏餘,尚出沒西北,頭目為火魯火孫及哈丹等,掠邊郡未下。經皇孫鐵木耳北巡,遣都指揮土土哈等擊破火魯火孫,復戰勝哈丹,收復遼左,置東路萬戶府,嗣是西北稍安。哈丹雖屢來擾邊,終被守兵擊退;只海都屢寇和林。伯顏尚未出發,世祖命皇孫甘剌一作葛瑪拉,系鐵木耳兄。往徵,會同宣使怯伯等軍,共擊海都,一面命土土哈移軍接應。怯伯陽迓甘剌,與海都通,軍至航山,怯伯反引海都部眾,來擊甘剌,將他困在垓心。甘剌左衝右突,卒不得脫,心中焦急萬分。幸土土哈率軍殺到,突入圍中,將甘剌翼出,令他先行,自率軍斷,敵眾不肯就舍,統跨馬追來。土土哈選精銳,依山設伏,俟追軍將近,先與截殺,佯作敗走形狀,敵眾入山,呼令伏兵齊起,一律殺出。

敵兵背受敵,幾乎敗潰,虧得人數眾多,分隊抵敵。殺了一場,究竟有輸無贏,只好奪路遁去。

世祖聞報,複議徵,師至北方,土土哈率軍來會,由世祖:“從我太祖經營西北,與臣下誓同患難,嘗飲班珠爾河流,作為紀念。今得卿,不愧古人,卿其努,毋負朕意!”應第九回。土土哈拜謝。海都聞世祖到,不戰自退。

(15 / 36)
中國曆代通俗演義:元史演義

中國曆代通俗演義:元史演義

作者:蔡東藩
型別:
完結:
時間:2016-11-10 13:31

大家正在讀
相關內容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02-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繁體版)

聯絡客服:mail